2016年4月26日

[文化] 聞俗瘋:將愛買回家?﹣保加利亞的新娘巿集

/編者整理

每年春天的聖狄奧多日(St. Todor's Day),保加利亞除了有大型的馬巿集外,羅姆人中的卡萊德吉族(Kalaidjii clan)會在普羅夫迪夫(Plovdiv)舉辦「新娘市集」,目的替自家女兒在宗族內找尋結婚對象。這與上一期所提到的印度「包辦婚姻」一樣,是香港的年青人所不能接受的。


「新娘巿集」的場面非常熱鬧,像嘉年華一般。13-20歲的女孩子們(她們的適婚年齡)全都打扮得漂漂亮亮、時時時髦,在空地上唱歌、跳舞、聊天,而父母們遙遙在她們背後觀望。羅姆人的男孩會和朋友一起前來,試著和自己喜歡的女孩聊天。當男女雙方互有意思,決定結婚,女孩的父母會和男方議價(傳統價錢為$5,000 -10,000 BGN,約為$22,027-44,054 HKD),讓男方將女兒買回去。當年,女孩身上還會標上價錢,站在台上被競價拍賣,現在已沒有這種情況出現了。

一些羅姆婦女婚後手臂上要刻上丈夫的姓氏


新娘買賣這個古老的婚嫁模式,其實是由他們的傳統觀念所造成。保加利亞的羅姆人大都是虔誠的東正教徒,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准往來,女孩在15歲或更年青時就不能上學,以免受到誘惑,失去處女之身,所以年青的男女就只能在這個巿集互相認識。


真實羅姆:
1999年,住在斯洛伐克的Marian,妻子患病死去,獨自傷心地撫養5個年幼的孩子。後來獲侄兒邀請到瑞士一起作街頭演奏。他在那裏參加瑞士人的教會,並且信了主,更遇見了寡婦Elisabeth,兩人墮入情網。但Elisabeth的家人和教會裏的一些弟兄姊妹都認為,羅姆男人不能娶一個瑞士女人。幸而,Elisabeth得到神的指引,離開家人,賣掉房屋,嫁給Marian,搬到斯洛伐克去。後來,Marian成為了傳道人。
而在新娘買賣涉及的大量金錢,背後所代表的是雙方家庭對這對年青人的承諾和擔保。男家付出大量的金錢,以證明自己的兒子有經濟能力去給女孩安穩的生活;女家以高價標售自己的女兒,表明他們對女兒的純潔、美麗非常自傲。時至今日,很多父母都只是象徵式的議價收錢,作為履行傳統,買賣所得的金錢大半會成為給新家庭的賀禮。


真實羅姆:
匈牙利的羅姆人牧師拉法,其貌不揚,是個駝子。他在基督教一個網站上認識了現在的妻子,從筆友開始。師母並沒有以貌取人,願意下嫁。奇怪的是,師 母的基督徒父母不嫌獨生女嫁給羅姆人窮傳道,反而是保羅的羅姆家族不喜歡這個樣子甜美、皮膚白晢的匈牙利媳婦,認為匈牙利女子不懂煮飯、料理家務和帶孩子
隨著社會開放,羅姆人的傳統也漸漸失落,「新娘巿集」不再是男女初相識的場地。取而代之是年青情侶藉此向雙方家長介紹自己的伴侶,讓他們更容易接納對方的場所。面對經濟不景氣,出國打工者日增,縱使巿集不再有其實際功能,但組織者仍希望能藉此巿集,給離鄉的年青羅姆人多一個回家認識傳統文化和同族年輕人的機會。


香港的年青情侶談婚論嫁,有時也會出現像「新娘巿集」一樣的場境,不過女孩子的價值從禮金換成房子的大小。好些情侶更因為雙方父母在置業的問題上有所分歧,而被逼將婚期一拖再拖。看來一段感情要修成正果,無論是哪個民族,都無可避免地與經濟掛鈎。


(資料來源:PRI- In Bulgaria, a culture that still embraces buying and selling of brides
The National World-Bulgaria's big gypsy wedding market
DaliyMail- Inside the Roma bride market: Teenage girls matched up with their future husbands at open-air exchange in Bulgaria)

沒有留言: